通讯员 刘雪原 记者 张亮亮
从雪花飞舞的三月到满目绿色的五月,这个被疫情迟滞的春天终于到来了。回望六十多个日夜,每个人都有很多感谢,有很多感激,有很多感慨,但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他们——时刻冲锋在前,时刻奔忙在防疫一线,时刻不敢懈怠的驻校医护人员,是他们白衣执甲、逆风奔跑,用拳拳真情为我们全体工大人守护了这个春天。虽然他们只有20人,但他们为全校近20000师生开展了30余轮核酸检测,为工大构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虽然他们平均年龄已经55岁,但他们背起几十斤的消毒溶液,一天可以上下楼跑好几趟,为广大同学喷洒出一个安全的温馨港湾。今天,校园里已经春意盎然,但我们依然清晰记得那些萧瑟凛冽的日子。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3月10日,正在忙着开展核酸检测工作的校医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刘肃、院长朱冬元接到通知,鉴于市内疫情防控工作形势严峻,学校定于3月11日起实行封闭静态管理,需要部分医护人员驻校工作。几通电话后,驻校人员名单就暂时定了下来,一共20人,分成两个小组分别驻扎在南湖校区医院和北湖校区卫生所。很多队员是在核酸检测岗位上接到的驻校通知,没有时间准备,也没有时间和家人告别,特别是年轻党员郭佳、金月和胡冬梅三名同志甚至来不及好好抱一抱刚刚蹒跚学步的孩子,来不及好好安顿需要照顾的老人,来不及郑重地与爱人说一句“再见”,带着简单的衣物就回到了学校。
驻南湖校区医疗队工作人员
驻北湖校区医疗队工作人员
按照全市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全校师生要连续多天开展核酸检测。时间紧任务重,在密不透气的防护服下,他们汗如雨下,因为上厕所不方便,他们甚至一天也不敢喝一口水,又热又累。拿棉签的手每天需要连续不断地抬起放下上千次,腰部却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部消毒的几秒是他们难得的休息机会,他们中间有即将退休的老大姐,还有患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大哥,一天下来,浑身上下酸痛难忍,深夜在临时搭成的床铺上,好不容易刚刚睡着,一会儿又得马上起床,开始下一轮核酸检测。
核酸采集现场
在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学生在宿舍封闭管理,所有医务人员直接进驻校内学生公寓,一做就是一整天,有时甚至一直到半夜凌晨。部分同学在校外多个隔离观察点,他们还要到这些地方采集核酸,为了在要求时限内完成核酸采集,每天午饭都来不及吃,护士胡冬梅因为低血糖晕倒在了核酸检测的路上。晚上,大家回到休息的地方时,脸部由于护目镜和面屏的长时间挤压,形成了创伤,身上的衣服全都被汗水浸湿了,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喊累叫苦。2个月以来,校医院全体驻校人员为校内近两万师生完成了近30次全员核酸检测。
愈是艰难险阻,愈显担当作为
在疫情防控最胶着的时期,学校疫情防控面临着空前的压力,校外所有医疗资源都被社会征用,无消毒人员能够支援学校消毒工作。由于驻校的医护人员多为女生,在紧急情况下,校医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刘肃立即调整工作方案,带领驻校女医生女护士背起消杀设备,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来到校内校外隔离区域进行消毒消杀。一般情况下,穿着防护服从一楼走到七楼就已经气喘吁吁,但是她们却要背着四五十斤的消杀物品,从一楼到七楼,一个寝室一个寝室消杀,不遗漏一个角落,仿佛变身为“女超人”。很多时候,她们那边刚采完核酸,这边就换上新的防护服,背上设备,开始消杀工作。“消杀是保障学生安全、校园安全的关键一环,丝毫不能大意马虎,我们一定要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确保不漏一个死角。”大家在消杀时总是这样相互提醒。
医疗队的女同志备着几十斤重的消杀设备在宿舍消杀
消杀归来的医生护士
有时,因为学生需要紧急转运,不论是白天还是半夜,她们必须马上就到,快速高效做好消杀和清理工作。在这种高强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有的人已经患上了失眠症,白天吃不下,晚上睡不着,工作停不下,这对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可他们依然坚守着在工作岗位上没有一步退缩。“消杀工作任务艰巨,我们这些女同事用娇弱的身躯扛起了这项重任,圆满完成了这项工作,大家都是英雄,都是好样的。”学校领导多次为医护人员加油点赞。
后勤不靠后,保障冲在前
医疗防护物资是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志愿者们最重要的“粮草”,筑牢自身防护,才能打赢战“疫”。口罩、防护服、消毒剂,这些都是保障一线医护人员安全的必需品。由于封校人员多,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医用物资保障需求量非常大,校医院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确保学校医疗物资的后勤保障工作。办公室主任冯拓与为数不多的几位男同志成为了医疗物资的主要搬运工,物资不管多晚到,他们都第一时间将物资搬运回库房,特别是遇到大雨、大雪天,他们始终冲锋在前。在日常医疗物资分配工作中,校医院作为疫情防控医疗物资后勤保障任务主体,第一时间落实保障任务,确保配发及时、补充供应及时。“我们快一分,一线同事们就多一份保障。”工作中,校医院坚持快领、快分、快配“三快”原则,按照优先保障一线医务人员、志愿者的要求,第一时间筹备防护物资,做好登记,并分类分级迅速下发到各岗位。“后勤不靠后,保障冲在前”,这是校医院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驻校师生的承诺。
医疗队的同志搬运物资
不论多晚她们都冲锋在前
“抗疫有你,保障有我。”“只有抓好物资保障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一线人员提供最强大的安全支撑。”在医疗防疫物资保障任务中,校医院全体人员想得周到、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全体医护人员、志愿者和师生们的“安全指数”,用自己的辛劳编织了一张医疗物资保防护网,为坚守在抗疫一线医护人员、师生志愿者的安全布好“隔离带”、穿上“防护衣”、撑起“安全伞”。
隔绝的是病毒,传递的是关爱
除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外,校医院的“大白”们还要开展门诊急诊工作,深入寝室诊病送药,竭力满足师生就医需求。北湖校区李同学手部受伤在疫情前做的手术,封校管理期间需要复诊拆除留置器械,但由于校外疫情管控,去医院就诊手续繁琐,感染风险很大。朱冬元院长积极想办法,在与该学生主治医师沟通了解后,他带领北湖卫生所所长麻春荣和医生周鑫齐、邢爽利用现有的医疗设备,顺利完成了学生手指钢丝去除术,避免了学生在疫情特殊时期校外就诊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解决了学生的困难。
校医院为李同学进行术后钢丝去除术
由于隔离点运输车辆已经满负荷运转,我校在不同地点隔离治疗的同学在治愈或隔离期满后面临着无法及时返校的难题,为了能让同学们及时返校,减少孩子们校外滞留的风险,减少心理焦虑和不安,校医院成立了由救护车司机杨辉宇、赵刚组成的方舱返校转运组,全天候24小时待命,在完成原有工作任务的同时,无论白天黑夜、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孩子出舱返校需求,他都会第一时间提前到达高速路口或方舱医院等指定地点,确保孩子们第一时间返校,让同学们感受到浓浓的暖意。
医护人员耐心细致做好隔离观察区各项工作
根据疫情防控方案相关要求,部分同学需要在校医院进行隔离健康观察,这些同学情绪尤为焦虑和紧张。为保障同学们顺利度过观察期,校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白天忙碌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晚上还要帮助同学们缓解隔离观察期的孤独和恐惧感。校医院蔡莉医生把隔离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嘘寒问暖,耐心沟通疏导,无微不至的精心陪护。她穿着密不透气的防护服多次深入隔离区和同学们交流谈心,指导同学们体温监测和开窗通风消毒工作,并建立了微信群,方便同学们进行交流沟通,诉说需求。田同学在校医院隔离期间感受到了蔡医生“妈妈般的关爱”,在她隔离期满的当天正好是她的生日,在得知消息后,刘肃、乔晓辉、谢丽、吴文欣、蔡莉几位医护人员在物资有限的情况下一起为田同学制作了平安果,表达了医院全体医务人员的亲切关怀和美好祝愿。李同学突然发烧,在校医院住院观察,因为来的匆忙,个人用品没有带够,蔡莉医生怕孩子夜里冷,送去了一床被褥,护士乔晓辉、谢丽每次经过病房都要看看隔离孩子情况,是否需要帮助。当隔离期结束时,这位同学特意手写一封“感谢信”送给了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感谢你们半个月以来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有了家的感觉。我要毕业了,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母校了,如果有机会回来,我一定会来看你们的,你们就是我在长春的家人。”这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触动了每一名医护人员的内心。“我们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只要孩子们都健健康康的,流再多的汗都值得。”被同学们亲热的称为“蔡姨”的蔡医生说。
隔离人员群内的点点滴滴
隔离结束的学生写的感谢信和在隔离解除当天收到生日祝福的学生
校医院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就像一个超级战士,每天奔忙在预检分诊、隔离观察、消毒消杀、核酸检测和物资搬运等不同的跑道上,哪里需要就到那里,没有怨言、没有观望、没有彷徨,有的只是义无反顾的付出和无惧无畏的勇气与担当。六十多个日夜来,他们走过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奔赴每一个深夜,迎来每一个黎明,虽然我们看不清他们的脸,不知道他们的样貌,但他们奔跑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每一名师生的心间!
(审核人: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