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我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合作举办的本科教育项目,校内教学工作由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负责,学生出国后到波特兰州立大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学习。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电子工程系是吉林工学院1978年复校后最早的五个系之一,1989年成立计算机及电子工程系,1999年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30多年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瞄准和紧跟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发展方向,努力吸收学科的前沿知识,打造了一批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骨干,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和研究队伍,现已发展成为以计算机应用与工程为研发特色,以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图像与视频通信为研究方向,研发能力强,师资力量雄厚,招生规模较大的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在校本科生1536人,研究生100余人,是长春工业大学办学规模较大的学院之一。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学院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经教育部批准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第二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获吉林省“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吉林省“十二五”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获国家级特色(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获吉林省“品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获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获吉林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1个省级数据公共技术服务中心,8个研究室,有1个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15个设备先进的专业实验室,1个专业资料室。学院现有教职工101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2人,中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有享受国务院特贴1人,省英才奖章获得者1人,长春市劳动模范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拔尖创新人才2人,省新世纪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1人,吉林省优秀教师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是吉林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是中国电子学会本科生教育委员会理事单位。学院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尤其侧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完成了一大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3项,建设部科技进步奖1项,公安部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档案局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优秀科研成果奖1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1项,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1项。近年来立项及完成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56项,科研总经费921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31篇;获得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8项,获得软件著作权20余项。
多年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侧重工程和应用的教学理念,持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累计完成教学改革项目10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它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获得国家级精品课1门,获得省级精品课7门,省级优秀课11门;获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项;出版教材10余部,其中“数据结构”立体化教材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家精品教材,获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4部。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积极组织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实施细则。与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协议并成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该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在亚信集团签署校外实习基地并获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院先后与12家用人单位签署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合作协议及学分置换协议,有200多人参加企业实训、顶岗实习,开展3+1模式培养。
专业特色
本专业由中国长春工业大学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设,发挥双方优势,利用双方资源,培养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在校期间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接受从事工程应用的实践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格精神。本专业强化英语,数学、自然科学、专业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双语授课、美方教师授课等形式,实现国际化创新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本专业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现拥有3个实验中心,7个校外实践基地、3个校内实践基地,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人格精神、较高英语水平和国际化视野,能够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进行跨文化交流、合作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从事工程应用的实践技能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毕业后能完全承担本专业工程师岗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科学知识和工程知识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本专业领域必要的技术基础和理论知识;
2.具有清楚的思维、表述和写作能力;
3.具有独立完成软、硬件系统分析、设计与实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具有创新精神、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具有跟踪学科技术和工程应用前沿的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6.具有国际视野、多角度思维、触类旁通的能力;
7.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富有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8.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能认识和遵循职业规范与社会伦理道德,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
校内完成离散结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语言与编译器设计、微处理器以及实用新技术等主要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学制及授予学位
学制:四年,学生可选择1+3或2+2模式在中国长春工业大学和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学习。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满足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学位授予条件的,可同时获得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