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17-05-17浏览: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jpg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并有过一系列精彩论断。早在2012年12月考察广东时,习总书记就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借用“根”与“魂”,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极端重要性。

“源泉论”与“根魂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思想。“根魂论”注重阐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源泉论”则重在揭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下中国,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其中有很多思想精髓和道德精华有待深入挖掘和阐发,能够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延续精神命脉 激活文化基因

源泉,原本指大自然中流水的源头。古诗中写得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泉水能够保持长流不息、清澈怡人,因为有源头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来。源泉常用来形象地比喻事物的根源,比如,“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用“源泉”来形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不仅形象贴切,而且鞭辟入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再认识、再发掘、再提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数千年,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构成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什么是文化基因呢?在生物学中,基因是生命的基本单元,决定和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使得生命体延续并遗传相似的特性。文化基因则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的构成和特性,代代相传,且不自觉。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并左右了每个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具有“日用而不觉”的特性。也就是说,那些蕴含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理不用强调,百姓就自然而然地认同、就接受,按照这些道理行为处事。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和经验,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我们非但不能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还有积极地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特性,习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要激活文化基因,用其中的养分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使其获得最广泛的认同,赢得最大公约数,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深挖优秀传统 掌握思想精华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国人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面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

习总书记着重指出,优秀传统文化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尤其值得我们不断深挖,准确把握,汲取营养,古为今用。前者从国家和民族层面,后者从社会和个人层面,高度概括总结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和精华。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历史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每逢外敌入侵、天灾人祸、艰难险阻,都激励了无数中华优秀儿女挺身而出,为保家卫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献青春。爱国主义形成并维护了中国统一的政治局面,今后也必将是维系中华大家庭团结的精神纽带。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从不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古训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9个字道尽创新的强烈愿望。在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国家层面讲,如何激发潜在的创新动能,已是关乎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因此在精神层面,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改革创新的精神、勇气、智慧。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修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些在古代“自我修身”的价值观念,已逐渐转变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做人处事最基本的道德信念,在今天公民社会的道德重建中也有着巨大生命力。就拿守诚信来讲,这是中国人公认的美德之一。社会生活中,那些讲诚信的人一诺千金、言行一致,总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敬;而那些不讲诚信的人,言而无信、轻诺寡信,总会遭到人们的厌弃和鄙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善,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现阶段更需要诚信的建立、健全。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习总书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特别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继承传统本身不是目的,关照现实才有意义。“我注六经”最终是为了“六经注我”,否则就成了象牙塔里的陈腐学问,没有实际意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不能照单全收,要有鉴别、有扬弃,继承发扬其中的正能量,吸取对于提升国人道德水准、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的精华。比如“三纲五常”中的五常,强调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以作为构建现代社会伦理关系的借鉴;而“三纲”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与今天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严重抵触,早已为时代所淘汰。所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具体分析和仔细剥离,切忌一锅煮和一刀切。

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转化与发展的关系,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和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这就告诉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抄,而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要用符合时代需要和大众口味的形式对传统文化作出新的阐释,使之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

总之,继承传统不是要简单地回到传统,而是要使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相融合,发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伦理的新苗,使其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和价值支撑。



返回 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