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检身,常若有过

时间:2017-05-17浏览: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是我国古代名著《亢仓子》中的一句名言。亢仓子是道家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即洞灵真人,又庚桑子。相传其著录了《亢仓子》一书,“君子检身,常若有过”这句名言,即出于此。其原文为“人有偏蔽,终身莫自知己乎?贤者见之宽恕而不言,小人暴爱而溢言,亲戚怜嫉而贰言。人有偏蔽,恶乎不自知哉?是故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究其大意,可理解为:人有缺点,一生都不能自省自知吗?对于人的缺点,贤者会因为宽容而不说,小人会因为寻求偏爱而竭尽溢美之词,亲戚会因为怜悯呵护而不当面讲穿,所以人的缺点只有靠自知。君子要时时反省检查自己,就像知道自己经常会有缺点过失那样。

2.jpg

早在2007年,习近平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在市委常委学习会上就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应该切实做到“六个始终不能忘记”,深刻理解“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内涵,经常思考“做人”“公仆”“权力”“考验”等问题。习总书记在《之江新语·做人与做官》中引用此典,告诫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时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谦诚态度,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实践中把做人与做官统一起来,把学习与改造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把做人的过程看做是完善自我人格、夯实从政基石的过程,把做官的过程看做是提升政德境界、践行为民宗旨的过程,就像毛主席当年号召共产党员的那样,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认识自己:人类的最高智慧

“人贵有自知之明”,中国古人以自我认知为贵。的确,正确地认识自己本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儒家重视人生三重角色的拷问:对任务的忠诚、对交友的诚信、对学习的尊重。领导干部更需要这种“三省吾身”的精神,除了重视别人的评价,关键要经常反躬自省,适时地沉淀自己、剖析自己、反思自己、完善自己。要能够实事求是地认清自己,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武断偏执,也不人云亦云;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奴颜婢膝。认清自己的能力和责任,时时警诫自己、修正自己、充实自己,用慎独的态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强调了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影响。中国历史上,在君子之德正能量的感召和带动下,在“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自省思想规范下,一些朝代出现了风清气正的和谐政局。君子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以“两分法思维”看待自己。魏子有言:“源静则流清,本固则风茂;内修则外理,形端则影直”。君子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言行合一。君子高风,自非圣贤,有所明,必有所蔽;有其长,必有所短。《新唐书?魏征传》总结“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意旨是说只要经常反思为什么“危”、为什么“乱”、为什么“亡”,反省时弊,则盛世可期;《吕氏春秋?先己》中也有“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的警句,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而像“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宋戴复古《寄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左传?宣公二年》)等名言更是不胜枚举。

岳麓书院有一副对联“是非审之于己,得失听之于人”,明确提出了自我剖析、自我审视的为人原则。在西方,许多名人名言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古罗马人西塞罗曾说:“所有的人都是有错误的,但固执错误者就是蠢货”。大文学家莎士比亚也曾说过:“为过失辩解,那么过失就会更醒目。”可见,不回避错误、敢于承认错误,不文过饰非、掩饰错误,勇于改正错误,才是真正的君子。秉持“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韩非子·安危》)思想的人,实际上是对个人修养的不自信,多是自我约束不严的人。“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真正的君子会居安思危,常常反思自己,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过也,人皆有之,见之劝也,其幡然而悔”,君子这种优良的品质,非常值得当今党员干部们学习的。“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党员干部们要时常放下身价、停下脚步,总结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净化自己的心灵。人只有不断总结、不断修正、不断积累,严格地要求自己,才能够深入思考人生的本质,以淡然、冷静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一切。亦即“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大学》)。

把握自己:干部的核心素质

作为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应当以“公仆之心”立命,为人民鞠躬尽瘁。一方面,要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敢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善于克难攻坚、控制局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另一方面,要受得了委屈、吃得了亏,能够正确对待非议和责难,能够忍受各种误解和屈辱。要胸怀宽广,能屈能伸,不抱怨、不嫉恨、不偏激、不冲动,不以怨报怨、以怨制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胸怀博大的高尚品德。

孔子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干干净净干事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作风的具体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评判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值得信赖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实际上是对党员干部“把握自己”更为经典的劝诫。一些党员干部不能经常审视自己,容易出现信念动摇、思想糜烂、作风腐化等“精神缺钙”的行为,最终导致理想信念缺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把握自己,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站得高、沉得下、冲得上”。能够站在全局的视角看待问题,深入基层,关注民生,有带领群众的能力、气魄和勇气。作为领导干部,在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改造的同时,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要以平常心态对待名利得失,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要坚守住心灵的“防护堤”,自觉清除自己思想中不健康、不正确的微弱萌芽,做到堂堂正正为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大多数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根本上是没有把握好自己,没能耐得住寂寞、用得好权利,没能很好地管住自己的手,守住自己的嘴,收住自己的腿。曾国藩告诫子孙说:“慎独则心安。”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慎独”意味着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况,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守法守规,言行一致。慎独慎微离不开自省。领导干部只有心装百姓之苦,常修为政之德,才能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慎独慎微”的具体要求。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不断修身养性,成为民众的道德表率。领导干部只有经常审思自己,将廉洁从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地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返回 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