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介绍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制高点。智能制造涵盖了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中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
我院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审批,立足机电工程学院的学科优势,结合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国家战略,使学生掌握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和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知识,充分理解智能制造中自动化、信息化、互联网和智能化四个层次;并逐步培养实践创新精神、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国际发展视野,初步具备应用智能制造基本思想与基本方法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依托吉林省汽车、光电、轨道客车等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区域经济发展优势,逐步形成重点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专业建设特色。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总体目标,根据“中国制造 2025”制造强国发展规划中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要求,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新经济和新工科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工程素养与职业道德,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有较强的创新和协作精神;成为热爱祖国,具备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全球视野,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尤其在吉林省汽车、客车零部件制造、自动控制等支柱产业中,从事新一代制造业智能产品、装备、生产线的研发和管理工作,并能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信息化技术解决智能制造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经过5 年左右的实际工作锻炼,能达到以下目标:
培养目标1:具有较好的工程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熟悉与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机械智能化发展认知能力和意识,能够理解和评价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和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培养目标2:具备全球化视野,掌握跨文化交流能力,关注人类发展和全球问题,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具有沟通能力与协作精神,尤其关注智能制造对人类的影响;
培养目标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所需的相关数学和机械学、传感器技术、控制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培养目标4: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潜质,能够运用智能制造专业知识对机械产品研发、制造、应用等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能考虑人工智能在复杂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培养目标5: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能够科学领导团队在机械工程相关的现场管理、品质管理、设备管理、工艺管理等工作环节中进行合理的统筹和分配,并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培养目标6:具备终身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文献检索、科学实验和实践自主学习获取本专业的现状、前沿及发展趋势,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毕业要求与指标点分解
为实现培养目标要求,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相应的毕业要求。毕业生应系统掌握工程基础知识、智能制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知识,须具备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分析与计算、实验测试和技术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沟通交流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品质。
本专业学生毕业时须具备下述核心能力: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1.工程知识:系统掌握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和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和智能制造工程基本理论;具有应用上述知识解决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的能力 |
1.1 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并能将其用于解决智能制造工程问题 |
1.2掌握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技术相关的工程基础知识,并能将其用于解决智能制造工程问题 |
1.3 掌握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将其与数理基础和工程基础等知识相结合,综合应用于解决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 |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智能制造产品及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2.1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智能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系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和描述 |
2.2 能够通过文献查阅、分析或实验、实践,理解已有解决方案的多样性与局限性。能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原理进行深刻理解,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比较、评价 |
2.3能够通过文献查阅、分析或实验、实践,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影响因素和关键环节(要素)等进行分析鉴别。能证实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并获得有效结论 |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在综合考虑工程及法律、文化、环境等社会制约因素的前提下,针对智能制造产品及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开发相应的能够体现创新意识的解决方案 |
3.1 能够针对特定需求进行工程技术问题的提炼和描述,确定相应的工程设计目标与任务 |
3.2 能够在安全、环境、法律等现实约束条件下,通过原理、结构等方面的类比、改进或集成等方式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分析、论证、确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
3.3能够根据解决方案进行技术参数的设计计算与优化,完成零部件设计、单元产品设计及系统总体设计或开发,用工程图纸、设计报告、软件、模型等形式,呈现方案设计/开发结果 |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恰当方法,对现代智能制造产品/系统开发和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智能制造、智能控制和智能管理,并能综合应用不同研究手段,或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4.1能够基于科学原理、方法并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针对智能制造、智能系统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拟定研究路线,制定研究方案 |
4.2 能够对复杂工程问题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现象、材料特性以及系统性能进行理论分析或实验测试、验证 |
4.3 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设计整体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系统,开展有效的实验研究,正确采集、处理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综合评价,给出关于描述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有效结论 |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选择、应用及开发恰当的技术、资源与工具,并在理解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将现代工程工具及信息技术工具应用于智能制造产品与系统设计、制造及运行的全过程 |
5.1 能够根据现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及趋势,了解和掌握智能制造系统/技术运行所需的工具及方法,并理解各自的局限性 |
5.2 能够在智能制造产品或系统的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工具,获取或开发所需设计资源,并能选用恰当的设计/分析方法及软件工具,建立产品对象的模拟及预测模型,进行设计方案的验证与评价 |
5.3能够利用智能制造及智能信息资源,恰当选用工程材料、加工装备、测试工具等,用于智能制造产品或系统的制造/运行过程 |
6.工程与社会:能够理解工程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能将相关理念应用于智能制造产品设计开发及运行的全过程,并能从技术和社会等多个角度,对智能制造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进行合理性评价 |
6.1 理解工业社会发展基本规律,了解与机械工程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产业政策等 |
6.2 能够分析并正确评价针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尤其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能理解和承担工程科技人员的社会责任 |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能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针对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中 |
7.1 了解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 |
7.2能够分析并正确评价针对复杂智能制造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于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就工程实践可能产生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出解决或改进方案 |
8.职业规范:具有较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富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8.1尊重生命,关爱他人,主张正义、诚信守则,具有人文知识、思辨能力、处事能力和科学精神 |
8.2了解智能制造工程科技人员的职业性质和责任,能够在智能制造工程实践中理解并恪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具有应对繁重社会与专业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及乐观、包容的品格 |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备较强的协作与组织管理能力 |
9.1 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在专业领域独立承担团队分配的工作任务 |
9.2能够与团队成员有效协作,并能配合团队项目的实施,调整和完成进度计划和个人任务 |
9.3能够合理进行项目的任务分解和计划实施,并具备团队组织管理能力。 |
10.沟通:能够与智能制造工程专业领域的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交流,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10.1 能够熟练掌握工程语言并能对工程问题进行准确的书面及口头描述 |
10.2 能够利用工程图纸、设计报告、软件、模型等载体,或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面向国内外同行及社会公众,就技术或工程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
10.3 能够理解跨文化背景下的工程问题,包含文化习惯、工程标准及语言等,并进行沟通和交流 |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机械产品开发所涉及的多学科环境中应用上述知识 |
11.1具备工程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能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 |
11.2能够在具有多学科环境属性的复杂机械产品开发中开展工程进度管理、任务管理等 |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智能制造工程及相关领域技术和观念发展、变化的能力 |
12.1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
12.2具备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具备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技能,持续自我提升的能力 |
12.3能认识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必要性,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
四、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五、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
修业年限:4-6年
六、授予学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修满177学分,其中理论教学环节137.5学分,实践环节39.5学分。符合《学位条例》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主干学科、核心知识领域与核心课程
主干学科:机械工程、控制工程与科学。
核心知识领域:工程设计基本知识、智能生产、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智能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等。
核心课程:机械工程基础Ⅰ,机械工程基础Ⅱ,智能控制技术基础,智能装备与系统、智能制造系统测试与评价、生产计划与控制、智能工厂规划设计等。
八、特色课程
产学研合作课程:数字化加工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与技术、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云计算导论
专业综合设计类课程:智能制造专业综合设计